相关资讯

1992年,弥留之际的李先念留下唯一请求:将骨灰撒到曾经战斗之处
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7:08    点击次数:146

在北京西郊的八宝山公墓,松涛阵阵,古柏掩映,这里安葬着我国许多已故的领导人、革命烈士和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们。这里有一块特别的墓碑,简单得没有名字,没有照片,也没有事迹的简介。上面只刻着24个字:

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与天地同在。念人间之乐而乐,共日月齐光。”

这块碑碑下安息的是我国第三任国家主席,李先念同志。

展开剩余86%

李先念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。年少时他从军,身经百战,屡获毛主席的赞誉,被称为“英雄少年”和“不下马的将军”。新中国成立后,李先念先后担任了国家主席等四个正国级职务,兢兢业业,历尽艰辛,深得人民爱戴和敬仰。

李先念于1909年6月23日出生在湖北红安,一个拥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。红安是中国工农红军两大主力部队——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的发源地。

李先念少年时家境贫困,经历了旧社会的压迫。17岁时,他毅然投身于农民运动,参与领导了黄麻起义。18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。加入红军后,李先念成为红四军团的政委,参与了许多重要战役。在这些战斗中,他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经验,还不断磨砺自己,逐渐成长为一位出色的红军指挥员。

1933年,李先念年仅24岁便担任了红三十军政委,在四方面军的军级干部中他是最年轻的。这一年,他与毛主席的第一次会面,让他内心激动不已。毛主席关心着战局的进展,尤其是川西的形势,询问了李先念的意见,二人的想法不谋而合。毛主席对李先念这位年轻的将领赞誉有加:“英雄出少年,我们真是相见恨晚啊!”随后,李先念作为先锋,成功打开了中央北上的通道。

长征途中,李先念所指挥的红三十军克服了重重困难,翻越祁连山,穿越戈壁滩,最终带领仅存的几百人完成了艰难的行程。毛主席称李先念为“不下马的将军”,赞扬他在困境中的坚韧不拔。

抗日战争爆发后,李先念被调往八路军当营长。但他并不执着于这个职务,而是希望能够亲自上战场。最终,毛主席将他派往中原地区,负责敌后抗战。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,李先念以100多名红军老兵为基础,迅速组织起一支强大的抗日游击队。经过一年的时间,他将这支队伍发展成了1.5万人的正规军,并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取得了显著成绩。李先念指挥的游击队在抗日战场上表现出色,消灭了大量日伪军,成为了中原地区的主力抗日武装力量。

到了抗战结束时,李先念所指挥的部队已成长为一支5万人的铁血雄师,占据了湖北、湖南、河南等多个重要战区。在1945年8月,为应对国民党挑起的内战,中央决定将李先念的部队整编为中原军区,李先念担任司令员。

解放战争爆发后,李先念的中原军区面对国民党30多万大军的重重包围,采取了巧妙的策略成功突围。这一战不仅挽救了中原解放区,还为全国的解放战争争取了宝贵的时间。李先念的指挥能力在这一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,被老蒋视为心腹大敌。

新中国成立后,李先念担任了湖北军区司令员,同时兼任武汉市委书记和湖北省委书记,主政湖北一地。李先念治下,湖北逐步走出了战乱的阴霾,经济繁荣,社会安定。

1954年,中央决定让李先念出任财政部长。虽然他只上过三年私塾,且并未有任何经济背景,但他依然接受了这个挑战。在工作中,李先念虚心请教,刻苦学习,迅速掌握了财经工作,最终成为我国经济领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。

李先念不仅在军事和经济上有着显著成就,他还为人谦逊、宽厚。在他三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中,从未与同僚发生过严重冲突,深得军中将领的尊敬。即使离开军队后,他依然与众多将领保持着深厚的友谊。

李先念晚年时常怀念已故的母亲,尤其对自己曾在战斗中对母亲发火而深感愧疚。1932年,他在红四方面军反“围剿”时与母亲最后一次见面。当时母亲冒着战火来到阵地,李先念却因专注指挥作战对母亲发了火。母亲深情地望着他,留下一句叮嘱后离开。而这也成了他们的最后一次见面。李先念至终生未曾忘记母亲的深情与那一幕的遗憾。

1992年,李先念临终时,他表达了自己的最后遗愿:“把我的骨灰撒到我曾经战斗过的地方——大别山、大巴山、祁连山。”最终,他的骨灰按照他的愿望被撒向这些曾见证过他英勇奋斗的土地。

李先念的一生,虽然出身贫寒,未曾受过正式的军事或经济教育,但他凭借自身的勤奋和智慧,逐步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军区首长,并在军事、经济等领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他的事迹激励了无数人,证明了平凡的人也能做出伟大的事业。

他曾感激并尊敬过许多人:“徐向前同志是我的打仗老师,陈云同志是我搞经济的老师,毛主席是我一生的革命导师。” 李先念的一生,堪称国家的脊梁。

发布于:天津市